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视觉震撼 意义追寻

  走进中国美术馆,亲历陈振濂书法展,强烈的视觉震撼深深折服了我。

  用草书书写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洋洋洒洒组成了4.5米高、36米长的榜书巨制,覆盖了美术馆4号厅满满两面墙壁,它如黄河之水奔涌而来、气势万千,又如雄浑的瀑布,腾空而下、墨笔飞扬。细细品读李白这首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诗歌,静静欣赏陈振濂于宣纸上的“线条之舞”,情难自禁,“好一个浑然天成”。李白的豪放、乐观、洒脱,他的仙风道骨,他的侠肝义胆,在这体势连绵的巨幅大字中,得到了最激情四溢的表现。坐在展厅的长条凳上,内心的激动难以自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想要去拥抱的冲动。

  体验了草书的非凡魅力后,我又被他的篆书作品《听雨》完全陶醉了。两个巨幅大字足足占据了一面墙壁的3/4,大气之中透着婉约。“听雨”是书法更似墨画,“雨点”由上至下渐变渐小,墨花四溅如小雨纷飞,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如风吹雨打芭蕉叶;“听”字的一点一画仿佛都在作画,让我们看到了房屋,看到了窗棂,看到了少女。思绪不经意间飘得很远很远:烟雨濛,青石桥,翠竹摇,少女笑……多么优美的画面。

  如果说视觉的冲击仅仅只是满足了感官的愉悦,而不足以达到震撼心灵的效果,那么“意义的追寻”便是书法家带给我们的一大惊喜。“意义追寻”是本次大展的主题,在大展的前言中,陈振濂为观者阐释了这个主题:“一是形式风格的探赜索隐要有意义,要有思想的依据和独特性,不赞成无意义的重复与沿袭。二是指文辞内容上的记事述时要有意义,要有时代当下的标记与书法家自身一时一地一事的标记,不赞成同样无意义地沿用移写古人诗赋语。”轻声念完这段话,顿时有了醍醐灌顶之感。曾经不多次地观看书法展,都有一眼望去大同小异之感,没欣赏几幅作品便觉乏意,而这次的展览却令我流连忘返,它不仅是一次视觉盛宴,也是一次学术与文化的展示。展览的“名师访学录”、“西泠读史录”、“金石题识录”和“碑帖考订录”等部分带给我们的更是学术与文化的追寻,历史与意义的溯源。

  “名师访学录”用书法的形式,回忆了陈振濂在少年时期接触并受教的书法大师们。或许后来者已经无法再去亲身体验这些前贤的风范了,但是通过他的书法文字,我们对前辈大师们有了一个生动的侧面印象,有了文字,他们便活在了我们心中;“西泠读史录”以研究百年社史的珍贵资料与社史重大事实为脉络,反映了他在西泠印社的工作与社史学术研究的双重内容,那些人、物、景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金石题识录”部分更是图文并茂,生动有趣,《渔父图》、《雁展图》、《贵人出行图》令人赏心悦目,飘逸自然的书法题跋与拓本形象配合得相得益彰。

  “‘意义’之所以要追寻,证明当下书法创作中缺失‘意义’久矣。形式风格上的重复古人或重复自己;文辞内容上的同样重复古人或沿袭经典,都在提醒我们一个严峻的事实:必须尽快找回‘意义’!不然书法要成为艺术也难乎哉!”陈振濂先生用他的实践行走在“意义追寻”的路上,他说:“我希望把自己定义为永远在往前走的探索者,每次的展览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新发现的开始。”

  “一流的文章,一流的书法驾驭着一流的才情,那种古典的文化情怀便开始幽幽地闪烁起来……”在墨香四溢的美术馆中,看到这段文字,那位儒雅的书法家便浮现于眼前,他在洁白的宣纸上挥毫泼墨,那么地力透纸背、张弛有度,那么地胸有成竹、酣畅淋漓。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