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赴宁夏调研考察文化遗产

8月16日至20日,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到宁夏回族自治区调研考察。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秘书长向云驹,副秘书长赵铁信,宁夏回族自治区文联主席、党组书记郑歌平,副主席冯明等陪同考察,中国民协副主席杨继国、张锠、陶思炎参加了部分活动。

    冯骥才一直念念不忘贺兰皮影戏,认为那是宁夏难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很好地保护传承。8月18日上午,他走进贺兰县团结社区活动室,观看了当地67岁的民间艺人张进绪和他的家人表演的皮影戏。冯骥才说:“宁夏皮影虽然和陕西的皮影戏属于同一个文化板块,但具有自己的特色。贺兰皮影戏给我的感觉是艺人水平高,表演声情并茂,用的道具、乐器全是‘老家伙’,其家族式传承色彩明显,架构很完整,原始皮影的要素保护得很好,建议当地政府加强保护。真正的传承,不仅是把技术性的东西传下去,而且要把民间艺术的神韵和感觉传下去。”冯骥才还建议建一个小博物馆,把皮影表演的老道具保护起来。

    几天里,冯骥才一行先后考察了青铜峡一百零八塔、吴忠董府、同心清真大寺、贺兰山岩画以及西夏王陵。他强调,不要把古迹景点化、景点公园化。他说:“景点有旅游价值,但不只是这个功能,它还是历史的见证,有研究价值、审美价值。如果从单一的经济角度去开发,把文物古迹景点化,它真正的历史感也就消失了。这是目前的一个趋势,也是消费时代带来的问题,宁夏应尽量避免。”他写下“前世之宝,后世宝之”和“土沃花鲜”两幅书法作品赠送给青铜峡博物馆和贺兰县文化馆。在银川世界岩画馆和贺兰山岩画区,他说:“远古先民以默默的文化符号表现出他们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对观者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冲击。”他还为贺兰山岩画题词“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冯骥才一直关注西夏历史文化。他说,西夏是一个特殊的王朝,有着博大的创造力和独特的气质,可惜消亡时间太长,一些民族文化无后人继承和保护,一旦消失就是灭绝性的。幸好在宁夏博物馆里,零散地保存着西夏文化的一些遗迹,使人们仍然能感受到它独特的气质和精神。冯骥才提出,要把西夏文化整理好,注重学术方面的研究,建立西夏学,成立研究所,培养新一代西夏学研究人才。西夏文化是宁夏文化的优势所在,对这样的文化不应该着急做大做强,应该着眼于做精做细。

    参观完银川古玩城后,冯骥才说,从某种程度上讲,古董贩子使一些古镇古街变成了“文化空壳”,他们跑在文化保护者之前,踏遍所有偏僻的水村山庄“淘宝”,然后将“老东西”搬到全国每个城市的古董市场上。古董市场上的热销货也越来越“贱”,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古代珍玩、金神玉佛、明清家具,到90年代末的老照片、房契、当票、信札和各类具有文化特色与历史感的生活物品,再到现在的脸盆架、油灯、衣帽、梳妆匣、烟袋、车辆与农具等等。如今古董市场上多半是仿古的冒牌货,说明古村镇和城市的历史街区差不多被掏空了。“这些来自各地的大量历史遗存进入古董市场后,再没人知道这些东西确定的出处,它所承载的地域以及特定的文化和风俗的信息便立即消失,仅仅剩下一个物质性的历史形态。另一方面,那些古村落和历史街区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内涵被掏空了,失去了见证物的历史会变得虚无飘渺。建筑残存的古村落大部分已徒具美丽的容颜,像一本书,只有书皮与书名,没有内页和内容。”

    冯骥才深有感触地说:“21世纪以来,中国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这是用消费拉动经济的时期,人们更容易注重物质,精神价值很容易被忽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文明入口在哪里?我们的文明该如何传承?这是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要思考和承担的责任。否则,我们的文明会面临中断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