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混乱:中国电影进入爆炸式发展期

    2009年
  国产电影集体发力的元年
  没有任何一年像今年这样,有如此众多的国产大片、准大片以及中小制作分布于各个档期,形成了供给充足的喜人局面。
  上半年《非诚勿扰》、《疯狂的赛车》、《南京!南京!》,令投资方满意的票房挺起了国产电影的身子骨,下半年更集合了一大批自开拍之日起就聚焦不少眼球的片子,《非常完美》、《建国大业》、《风声》、《十月围城》、《麦田》、《锦衣卫》、《孔子》,每一部都值得期待。
  中国电影人的票房梦想在被呼唤了十数年之后,终于在2009年爆发出潜力。《非诚勿扰》破纪录的3.5亿票房,《疯狂的赛车》让年轻导演进入亿元票房导演俱乐部,《南京!南京!》争议中票房过亿,《非常完美》制造出史上票房最高中国女导演金依萌,《风声》票房过2亿……有人说这是拜经济危机所赐,有人说这是大众娱乐的刚性需求,无论怎样都说明,国产电影集体发力了。
  这个结果也表明:中国电影不缺市场、不缺观众,缺的是电影的高品质、独立性和大视野——只有具备了这三种特质,国产电影才能取代国外大片,真正取悦中国观众。
  主流导演
  重视市场不再玩个性  
  姜文的新作《让子弹飞》在举办首次媒体新闻发布会时,姜文说,“我负责拍一部让大家看得懂的电影”。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姜文拍摄的上一部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这部电影得到观众最多的评价就是“看不懂”,当时姜文还含蓄表示过,看不懂不是他的问题,是观众自己的问题。反观姜文现在“我负责拍一部让大家看得懂的电影”这句话,能听得出他的自嘲。
  即便自嘲,能从姜文口中说出这句话也很难得。《阳光灿烂的日子》和《鬼子来了》这两部电影,毫无疑问是看得懂的,不但看得懂,还因为里面蕴涵的个性表达和新鲜视角,为姜文带来了巨大声誉。但到了拍《太阳照常升起》的时候,姜文有了“玩”的想法。所谓的“玩”,其实就是有了名声的导演们,想突破一下自己,尝试一下不同风格的电影创作,之前张艺谋玩了《千里走单骑》、陈凯歌玩了《无极》、冯小刚玩了《夜宴》,不出意外都遭遇了市场冷遇。
  其实率先回归自己擅长老路的是陈凯歌,他通过《梅兰芳》挽回了名导的水准和声誉,冯小刚在《非诚勿扰》之后则继续他的电影探索,开始拍摄灾难片《唐山大地震》。
  变化最大的是张艺谋,他选择了拍摄悬疑喜剧片《三枪拍案惊奇》,孙红雷加小沈阳的搭配以及大红大绿的造型,让人大跌眼镜。但张艺谋的聪明是带着智慧的,在成为奥运会总导演和国庆晚会总导演之后,没等别人催,他自己率先就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拍摄《三枪》,他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枪》票房大热几成定局。
  这三位大导演的集体放弃个性而面向市场拍片,是一个好的征兆,这意味着电影创作者在逐步脱离自恋情结,开始真正为大众拍片。当然,改变他们的不是批评的影评和网上的谩骂,而是真金白银的票房。
  主旋律电影
  变得越来越好看了   
  主旋律电影发生了巨大变化,《天安门》的内幕揭秘,《斗牛》的幽默与沉重,《建国大业》的明星联欢,《风声》的悬疑与刺激,在丰富了银幕、提高了票房、娱乐了大众的同时,也扭转着人们对主旋律电影几乎已经根深蒂固的认识。
  在2009年的几部主旋律电影中,《天安门》和《斗牛》因为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的问题,没有在影响力和票房上获得理想的效果,但这两部片子的出现,意味着中小投资规模的主旋律电影,在向着积极的、多元化的娱乐方向发展。良好的口碑会给以后的中小制作带来很大的鼓励,只有电影创作群统一实现了电影观念上的转变,才能够让主旋律电影诞生出真正的佳作、巨制。
  对比来看,《建国大业》和《风声》可以用“开辟了主旋律电影的新时代”来形容。《建国大业》从开始邀请几位明星友情客串,发展到172位明星大腕集体加盟,形成了一轮经久不息的舆论热潮,它与好莱坞电影由创意、制作和宣传构成的生产链条高度相符。不但复制了好莱坞的主旋律,而且还验证了这一模式的成功。
  在诸多“新主旋律电影”中,《风声》走得最远,探索得更为深刻,因此它是一部最不像主旋律的主旋律。《风声》拥有类型片的种种特征,悬疑气氛的营造,酷刑情节的设置,演员挑战尺度的表演……与既往主旋律电影对照,《风声》在形式和内容上,都算是颠覆性的制作。
  中国电影创作者的积极与努力,推动主旋律电影发生了模式之变。通过这种变化,也能感受到国产电影在审查尺度上的放宽,继而体察到政府在文艺政策方面所倡导的多样性。同时,主旋律电影的变化,并非只源自意识形态的变化,观众的呼声也是导致主旋律电影不得不主动求新的推动力,在物质产品已经高度市场化之后,人们渴求高质量的文艺产品同样能够按照市场规律进入消费市场,满足观众的精神和娱乐需求。
  华谊兄弟上市
  中国电影制作呼唤巨无霸
  “在纳斯达克上市,将来咱花的就是美国股民的钱了。”电影《大腕》中的这句台词曾经令不少观众莞尔,当年对于《大腕》的出品方华谊兄弟来说,去纳斯达克扎钱,也就只能是个拿来调侃一下的梦想。现在的华谊兄弟,虽然没花上美国股民的钱,但总算花上中国股民的钱了,并且中国股民很慷慨,他们在创业板开市第一天,就帮助华谊兄弟制造了14名亿万富翁。
  作为中国电影产业一个鲜明符号,华谊兄弟以其具有影响力的导演和演员阵容、以及对电影市场敏锐、准确的把握,自然会被股民们当作审视电影产业的一个晴雨表。
  募得了巨额资金的华谊兄弟,有了更多的资本在自己擅长的电影制作上加大投入。与其他登陆创业板的企业不同的是,华谊兄弟还被寄予了振兴中国创意产业、打造中国版“梦工厂”的厚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电影制作规模和票房数字相比,中国电影仍然只能算刚刚起步,可供抒写的空间很庞大,而如果想制作出更多优质中国大片、通过国产电影实现文化输出,势必先要让我们的电影制作企业强大起来,中国的股民们在饱着投资赚钱的心理买华谊兄弟股票的同时,可能也会潜在着亲手缔造一个电影巨无霸的期待心理。
  在物质消费到达一定高度时,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便会被释放,基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预期,我们有理由相信,符合主流消费心理的电影产品在将来会成为文化消费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