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风莲古今逸事:趣联故事

(一) 

五六四三,易爻变象; 
之乎也者,文字波澜。 

(二) 

五分地种三分梅,明月来时宜入画; 
之字路栽人字柳,淡烟锁处好读书。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河北南皮人,故又有张南皮之称。清朝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开办汉阳铁厂和湖北枪炮厂,并筹办芦汉铁路。有革新的政治观点,发表过“劝学篇”,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后由山西巡抚升两广总督,驻广州时,建筑有“五之堂”,供公余与幕僚及地方名士作文酒雅集之所。此堂建于督署后花园,是一栋豪华幽雅的书斋式建筑,极园林卉木之美。落成之后,曾举行为“五之堂”征冠首嵌名楹联活动,一时两广名士及各大衙门的幕客,纷纷撰联应征。揭晓时,被录取的多达10联,因时间距今太久,现只能记忆上录二联,可惜其余的都忘记了。此事是70年前一位清末的老贡生告诉我的。 

  以“五之”二字取作书堂名,含义何在?今人恐知者不多。这是摘自古籍中的“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等五句带有“之”的语助词之典故。按以此二字来撰“鹤顶”联,难度颇大。因“五”字是数目词,“之”字是语助词(且还可作介词、动词、名词等解),实很难遣词命意,若非联坛老手,确实难以下笔;故应征之卷虽多,录取者寥寥。 

  第一联堪称妙作,妙在能把“五六四三”这四个易卦的变化演算,拿来对以“之乎也者”四个语助词。众所周知,在清代的应试八股文和一般的文言文中,如果不在行文的起承转合处恰当运用这些语助词,则全篇文章便写成一潭死水,全无波澜,沦于平庸之作,哪能感动人呢?想作者一定是个博学而擅于诗联才士。 

  据说张之洞最赏识的乃是第二联。因此联除了饱涵诗情画意之外,还工巧绝伦地以生花妙笔写出“五分地种三分梅”偶以“之字路栽人字柳”,真是匠心巧运,俨如天造地设,全无雕琢痕迹。全联不仅第一句妙,末句也工整而情景交融,允推夺锦之佳构。 

  闻后人对其中的“入”画和“读”书二词,认为平仄不叶,乃代乱改为“观书”、“吟诗”,平仄叶则叶,但境界相去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