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戏剧:跟随风筝在天空荡漾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

 有人说,高尔夫和风筝是同一种境界的运动。只不过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天上。放飞风筝的最佳时节,除了春天之外,另一个季节即是秋天,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这个时节,走出户外,重返自然,在广阔的地平线上,你的视野远离办公空间,突然身心释然,一颗心跟随着风筝在天空荡漾,缓缓悠悠。

  生于传统

  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与风筝有关,都有不同流派的风筝。而关于风筝的起源,则充满了无穷的传说,有人说发端于墨子,而成形于公输般。在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至今还挂着一个中国风筝,旁边注释: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而在大英博物馆,风筝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风筝无可争议地包含了中国丰富的传统因素,它以细竹扎成骨架,再糊以纸或绢制作而成,包含有“扎、糊、绘、放”四种技艺,它融会了中国绘画、民俗风情、喜庆寄寓以及飞天动力等多重内涵。

  风筝因其飞行动力特征,而要求精密的制作工艺。由此,在中国不同地域则有不同的风筝工艺特色。风筝基本可分为宫廷和民间两派,前者以北京的曹、哈、张等姓氏的风筝为代表;而后者则流派纷呈,其中,又以山东潍坊风筝名气尤甚,被称为“风筝之都”,每年还举行一次盛大的风筝节。

  与宫廷风筝的贵族气质不同,潍坊风筝造型生动,大红大紫,包含着浓郁的地方民俗风格。祖辈以制作风筝为传承的山东潍坊杨家埠人张效东对此总结认为:“风筝产生于传统文化之中,在民间各地更是遍地开花,而制作风筝的过程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不同传承。”

  总体而言,无论宫廷风筝还是民间风筝,其在传统的发展过程中,都包含了这几个关键要素,即“扎”要达到对称,才能使风筝左右两侧的受风面积相当;同时“糊”要保证整体平整,干净利落;而“绘”要展现风筝内外特征,才能达到赏视效果;最后,“放”的关键要调整好提线角度。

  这些要素也是当今各地风筝爱好者们对风筝变革与创新所依托的基本前提。

  打斗游戏及角线

  在畅销小说《追风筝的人》及同名电影之中,人们见识了喀布尔一年一度盛大的风筝比赛。张效东说,那是著名的打斗风筝,它是风筝比赛的一种,在中国,虽然这样的赛事比较少,但也曾在中国传统风筝游戏中屡见不鲜。

  在《追风筝的人》中,比赛的选手,在将自己的风筝放飞高远的同时,也要利用自己手中的牵线来割断对手的牵线。张效东解释说:“这样的比赛,形象地说就像两个选手摔跤一样,不仅要有体格力量,还要有灵活度,最终要看谁的风筝更灵活。”

  在中国,放风筝求高求远,而一个好的风筝,必须要具备一些工艺技术性要领和放飞要领。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握好风筝的角线特征。

  角线特征是基于风筝的内部结构而言。“风筝的内部结构一般分为四部分,而角线就是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之间线的角度。往往很多人随意弄个角度,然后系上线就去放飞,这样的风筝不可能在空中施展平衡。”张效东称,“只有角线与第一部分平行后,然后与第三部分连线形成的角度的交汇点处进行打结,这样的风筝才能在空中平衡,并飞得优雅好看。”

  同时,风筝的面积和斜度也尤其重要。张效东说,实际上这是牵涉到风筝的“吃风力度”。但一个风筝只有“吃风”,而没“泄风”,这样的风筝也不可能飞高飞平衡。他做了一个详细而精确的计算,一个风筝,假如吃风力度为10,而泄风度为3时,才能是最佳状态。吃风和泄风的系数比,体现在风筝的面积和翅膀等方面的斜度上。张效东称,这只有依靠经验的积累才能做得恰到好处。

  收放中的愿景

  放风筝是一种全过程都包含着愉悦的活动,当然,它首先与天气、地理及大自然有关,其次也与你的心情状况有关,而更多的时候,除了个人活动之外,它还是一种集体的庆典与愿景寄托。

  从事风筝专业研制三十多年来,张效东积累了丰富的风筝制作与放飞经验,他曾参加过多项国际比赛并每次均有斩获。张效东认为,放飞风筝最佳时间是在春秋两季,这也是传承至今人们最热衷这项活动的季节。

  “春为和风,这个季节,气温上升,风力很稳,非常适合放风筝;秋为金风,徐缓细密,气温不升不降,也是放飞风筝的佳期。而与之相反,夏风很燥,冬为朔风,这两个季节,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不稳,风筝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张效东认为,放风筝是金秋与自然亲近的一种良好方式。它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讲究,也有现代意义上的修心养性策略。

  尤其是当今人们更多地蜗居家中或长期呆在办公室内,放风筝的过程其实包含着一整套对“现代症候”的治疗,尤其是对长期使用电脑造成的颈椎问题,放风筝几乎隐含了一套与之相对应的保健“体操”。

  当然,在文化上,风筝也一直被称为统一理想与现实的一种过程体验行为,虽然本质上它仍然是古老游戏与娱乐的一部分,但风筝却一直在这种游戏与娱乐中,在牵线的一收一放中,表达着放飞者一颗荡漾的心,一种愿景的寄托与对现实的远离,风筝自古以来就是上演在大自然中间的一场秋天的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