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民间年画艺术展在穗举办陕西民间年画艺术展

 

  从3月18日至4月17日,一场别致的“陕西民间年画艺术展”在广东美术馆举办,共展出木版年画、民间刺绣、泥塑和关中皮影作品200多件,表现门神、戏剧人物、民俗活动、四季花卉、神话故事、农事风情等题材。展览期间,陕西凤怡年画社社长邰立平、王惠芳夫妇在现场表演年画、刺绣。

  鼎盛时期年销量600万张

  邰立平是陕西凤翔木版年画《西凤世兴画局》的第二十代传人,据悉,目前国内从事凤翔木版年画手工创作的只剩下邰立平夫妇两人了。

  中国有几大木版年画生产地,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江苏桃花坞,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陕西凤翔的年画也别具一格。陕西凤翔木版年画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之一。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南肖里邰姓,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有八户从事年画生产,距今有二十代历史,至1950年已发展到690多种,分五大类:门画、美人画、风俗画、戏剧故事画、神码画。

  凤翔木版年画大多与当地乡土民俗密切相关。艺术特色上,凤翔年画画面粗犷、夸张,色彩大红大绿,对比强烈,艺人口诀有:“娃娃要得好,头大身子小”、“生活中的人,嘴比眼大;画面中的人,眼比嘴大”之说。凤翔年画以手工印制,局部手工染填,套金套银而成,数百年来一直流行陕、甘、宁、青、川地区,深受西北地区民众喜爱,鼎盛时期生产者多达一百多家,年销量600万张。

  木版年画岌岌可危

  邰立平痛心地回忆,“文革”期间,邰家木版年画经受了毁灭性的打击,祖传的近千块画版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从1978年起,邰立平开始对流散民间的古样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复制,1992年,他整理出版的手工印刷《凤翔年画选》一二集,共收入作品168幅,成为凤翔木版年画较完备的史料。

  过去,农村老百姓家家户户贴门神、灶神,需求量大。从上世纪90年代起,陕西地区农民开始把目光转向了印刷精美而又价格低廉的胶印年画上,手工生产的木版年画地位岌岌可危。邰立平告诉记者,原来凤翔县南肖里还有一百多户从事木版年画的制作,但因市场不景气,现在只剩他们夫妇从事这一行当了。而他们也不能像从前一样单纯依靠批量生产来维持生计了,更多的是参加各种展览,展出之余向当地爱好者销售部分年画,希望能以此扩大木版年画的影响。据了解,目前一张木版年画售价几十元,收藏者多为国内外艺术研究者、爱好者。

  作为凤翔木版年画传人,邰立平现在颇为忧心,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面临失传的危险,他先后所带的二三十个徒弟,有的不愿从事这一辛苦的行当,有的只是抱着好奇学一学的态度,有的学艺不精,都未能继承他的事业。“真怕这一艺术瑰宝后继无人。”邰立平叹息。

  年画艺术向何处去?

  据了解,各地年画也都面临与凤翔年画相似的问题。有专家建议把古老的年画嫁接到现代产品当中,开发刺绣年画、年画衫、手绘折扇、年画册、年画贺年片、年画挂历等。作家冯骥才则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主持《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编辑出版工作。西安美院学者成文正认为,要将传统年画艺术发扬光大,必须从教育抓起,日本的中小学普遍都有美术教室和版画工作室,有各种版画印刷机,儿童版画活动非常活跃。抢救传统年画当务之急,是要让更多的人懂版画、爱版画并能收藏版画。(南方都市报 李怀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