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周文化 发展“大旅游” 周文化“寻根游”再现“井

拥有“青铜器之乡”、“民间艺术之乡”、“陕菜之乡”、“转
鼓之乡”等美誉的岐山,近几年来,大气魄运作,大手笔规划,将整
个岐山作为一个文化“大景区”来打造,做强“大旅游”文章。在刚
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周公庙风景名胜民俗区车流如潮,人流如织,
周文化寻根游再次出现井喷!

           “双节”:10万中华儿女寻访古文明

  神圣庄严的民间祭祀周公、诸葛亮典礼,热闹喜庆的岐山锣鼓表
演,巧夺天工的民间剪纸、刺绣,传统热烈的西府曲子、花轿迎亲,独
具特色的岐山臊子面、土特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日活动,
让2009年国庆前来岐山旅游的游客大开眼界。
  2009这个“旅游大发展年”,对于诗礼岐山这片古老的土地而言,
无疑将留下浓墨重彩的历史:4月8日至4月12日,“2009中国·岐山周
文化艺术节”隆重举行,48万岐山人与中外友人一道,浸润于周礼、
周颂的大治氛围,饱尝了一道道周文化盛宴;9月18日至21日,岐山县
参加了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暨己丑年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
,向全球华人展示了周文化的博大精深,让魅力岐山名扬四海;9月26
日至27日,“中国陕西第二届金秋旅游节”在西安举办,岐山县文化
旅游局抢抓宣传良机,全方位推介其丰富的旅游资源,让周文化、三
国文化和民俗文化历史内涵深入人心,为“双节”旅游市场提前预热
造势,因此,短短8天就吸引9.8万游客前来游览探寻、驻足品味,与
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8%以上。  把“周文化”做成旅游品牌

  周、秦、汉、唐是我省的四大文化品牌,周文化因其历史最久远
而位列首位,秦、汉、唐三大文化多年来已被西安等地广泛弘扬与展
示,唯独周文化仍处于有待挖掘、开发的境地。“依托周文化加快岐
山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把周文化打造成与秦汉唐文化齐名的陕西文
化品牌”。经过细致周密的分析、调研、决策、部署,一条清晰宏伟
的发展思路指引着岐山人共同为之奋斗。
  突出特色性,打造名品牌,形成规模化,“周文化艺术节”已成
为展示西岐地方特色的国内知名节庆活动。自2000年岐山县成功举办
首届周文化艺术节以来,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宣传和充分认可,对提
高岐山知名度、优化岐山社会人文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打造文化旅
游名县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今年4月份成功举办的“2009中国·岐
山周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己丑年公祭元圣周公姬旦大典”,其规格之
高、规模之大,为历届之最,这一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向
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周文化的深厚内涵和魅力。
  与此同时,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项目——“中华礼乐城”
建设工程在宝鸡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作为周文化的源头,岐山自然成
为海内外游客来宝鸡后围绕周文化这一主题寻根溯源、省亲拜祖、感
知魅力的最终目的地。中华礼乐城项目的实施,将对岐山进一步依托
周文化,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产生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凤鸣岐
山、周公故里、文明源头”已成为岐山对外宣传的一张独具特色的文
化名片。

  旅游效益日渐凸显

  “以前,我们家的民俗接待时好时坏,淡旺季差别非常明显,但
是自从今年4月周文化艺术节举办以来,客源明显增多。许多西安、宝
鸡来的游客每逢周末过来游览过周公庙,就会到家里来吃饭。”西岐
民俗村接待户郭定录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单单在10月3日,就接待
了近250位客人,家里人都要忙不过来了。”郭师傅说,正是县委、县
政府这几年大力弘扬周文化的正确决策,才让他们民俗村接待户迎来
了发展的春天。
  在岐山,已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像老郭一样感受到了发展旅游给他
们带来的实惠,他们的致富梦想也在旅游业的发展中一步步变为现实。
据了解,民俗旅游接待收入占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成为
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旅游产业成为促进岐山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
点。今年以来,岐山县旅游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态势,2007年,全县
共接待海内外游客8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82亿元;2008年,接待游
客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7.13亿元;2009
年1-9月份,共接待游客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49亿元,同
比增长27%。“周文化寻根游、三国遗迹怀古游、民俗文化休闲游、
自然风景观光游”四大旅游品牌效益日渐凸显,“游在周公庙、吃在
民俗村、娱在凤鸣镇”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已经形成。
  (通讯员  杨银海  崔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