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论家发现东汉剪纸:剪纸历史提前六百多年

近日,我省民间美术研究学者鲍家虎致电记者,兴奋地“爆料”:我国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把剪纸的历史由公元420年改写为公元前206年,提前了六百多年,由此,我国剪纸已经确定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剪纸历史有多久

中国剪纸艺术源远流长,但它的历史到底有多久呢?鲍家虎先生说,1959年至1966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三座南北朝的墓葬里,先后出土《对猴》、《对马》等五幅剪纸。这几幅古代剪纸实物,证明在南北朝时期剪纸已经存在,学界通常据此把剪纸历史定在公元420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南北朝之前就没有剪纸。许多研究专家把剪纸的历史追溯到汉代,这是根据汉代已出现了剪刀和纸张而推测出来的。此论似无异议,但是理由是不足的,在于未见汉代的剪纸,还没有实物的佐证。其实,早在三十年前汉代剪纸便出现了,如1978年兰州伏龙坪出土的东汉圆形纸,只是出土后没有被关注。而我国美术史论家王伯敏教授敏锐地注意到这一信息,并亲自观察、研究,确定为汉代剪纸。这一研究成果,把剪纸的历史由公元420年改写为公元前206年,提前了六百多年。据此算来,我国剪纸就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

“半唐书舍”里寻找剪纸脉络

今年已经85岁高龄的王伯敏教授是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史学科研究领域的杰出带头人,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他曾撰写《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版画通史》、《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等六部美术专史,把我国美术史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有的著作填补了我国甚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耄耋之年,王伯敏教授依然致力于学术研究,他把兴趣转向了自幼受其熏陶的民间艺术——剪纸。在中国民间美术之乡桐庐的大奇山,他有一处名叫“半唐书舍”的居所,其中有间专门收藏剪纸作品的“剪纸书房”,在这里,他完成了四十余万字、插图千多幅的首部《中国民间剪纸史》。王伯敏教授曾说,剪纸艺术的基础是农耕文化,这种文化是靠口头传承的,也正因为口头传承,很多搞剪纸的民间艺人不识字,也无法梳理出剪纸的发展脉络,所以他想尽力整理一下剪纸的发展脉络。

伏龙坪“圆形纸”引起老教授关注

今年4月,王伯敏教授查阅天水出土的一些资料时,一则简要的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1978年10月,兰州博物馆在兰州皋兰山伏龙坪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座东汉时期的夫妇墓。除出土两具尸骨外,还有不少铜器,其中有三片墨书的圆形纸,垫于一枚铜镜底下。圆形纸直径为17厘米,呈白色,纸面厚薄均匀,绵软坚韧,经鉴定为麻纸。三片圆形纸,一片破损,两片完好。完好的一片留有‘奈何当奈何’等墨书40多字,另一片留有60多字。作为古纸,伏龙坪纸的出土,是继敦煌、居延、武威之后又一次重大发现。”看了伏龙坪出土资料,根据近年来剪纸史研究的情况,王伯敏教授对“圆形纸”很敏感,把注意力集中到圆形纸的“圆形”上:纸的圆形,是纸张形状的一种改变,它的改变使用的是什么方法?垫于铜镜下的纸片的圆形,是出土时的原样,还是出土后形成的?如果是出土时的原样,可不可以看作是汉代人使之形成的圆形?

王伯敏教授很想亲眼看一看这三片东汉圆形纸,并对这些问题作一番调查。不料一打听,得知兰州博物馆的部分文物包括这几片东汉圆形纸在内,已经打包,将运往伊朗展出。他不得已取消了兰州之行,委托兰州的朋友去兰州博物馆作些调查。但是因为伏龙坪出土的这些文物当时没有写出出土报告,也没有留下出土时的照片,时隔30多年,参加伏龙坪发掘的人员有的退休了,有的作古了,很难找到当事人。这时,又有消息传来,伏龙坪出土的东汉圆形纸还未出国,正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作为“秦汉·罗马文明展”的展品公开展览。王伯敏教授闻讯后很高兴,不顾年老体弱,在家人的陪同下,专程飞往北京,到中华世纪坛展厅仔细研究。

揭开模糊剪痕发现秘密

呈现在王伯敏教授眼前的圆形纸呈白色,纸面染上些许蓝渍,平放在一面白纸上。他借助放大镜看了又看,注意力最后集中在圆形纸的边缘——纸的边缘有不少破损,但留有明显或不甚明显的剪刀剪过的痕迹,若不是在原物上亲眼所见,只看印刷品是很难看出这些剪痕的。对比吐鲁番出土的南北朝时期的《对马》剪纸和自己收藏的“唐人写经残卷”以及晋、唐、宋的墨书纸,王伯敏教授发现,剪痕模糊、发毛是古纸的一种常规性现象。对着伏龙坪出土的这片东汉圆型纸的模糊剪痕,他注视良久,作出了一个判断:这是东汉人在这片圆形纸上所留下的剪刀痕迹。这些剪刀痕,好像故意逗弄人,把“秘密”隐藏起来,考验后人能不能把它揭开。其实,历史常识告诉过人们,剪刀在汉代早已被广泛应用。而这片东汉圆形纸上留下的剪痕,完全符合历史的客观情况。正因为是模糊、不清楚的,倒反而合乎逻辑地揭示,这是东汉人留下的剪痕。这片圆形的、留有剪刀痕的剪纸品,虽然称不上是一件剪纸艺术品,但足以见证“汉代是剪纸产生的时代”,这一见证,使中国剪纸史上的“剪纸产生”之说有了实质性的圆满答复。在中国民间剪纸史上,说“汉代是剪纸产生的时代”,现在终于有了剪纸实物的出现。

王伯敏先生和我省民间美术研究学者鲍家虎对剪纸有着共同的爱好,王老先生由于年纪的缘故听力有了障碍,不能电话交流,因此两人时常书信往来。此次,他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鲍家虎先生,分享他这一发现的喜悦,并说:“我们对剪纸史的研究,得到了这一新的答案,但还需等待一个‘句号性’的答案。这所谓‘句号性’的答案,指的是更多汉代剪纸‘艺术品’的出现。”(剪纸图片由鲍家虎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