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当代水墨或取代油画成为艺术新宠

    在刚刚过去的2013香港秋拍中,中国当代水墨表现格外抢眼——保利香港的《中国当代水墨II》专场总成交价2400万港元,成交率达89%,部分作品以高于估价2至5倍的价格成交,朱伟的作品《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估价160万港元,最终以约750万港元的高价成交;在苏富比[微博]香港秋拍中,刘国松的《子夜太阳》则以630万港元成交。

  曾经一度被当代艺术和传统水墨排斥的中国当代水墨,似乎迎来扬眉吐气时代。业内更为关心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自2008年开始持续下滑之后,中国当代水墨能否接棒,成为艺术市场的主角?

  当代水墨咸鱼翻身

  水墨画,传统指单纯用水与墨创作的中国画,始于唐,晚唐《历代名画记》作者张彦远曾言“运墨而五色具”,意指墨的浓淡变化可涵盖色彩。五代水墨山水画初成,代表画家有荆浩、董源和巨然。随着“文人画”兴起,宋代的水墨山水达到高峰,风格日趋多样,既有北宋的郭熙、范宽代表的“全景山水”,也有南宋马远、夏圭擅长的“边角山水”。元代文人画盛兴,“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技巧和情趣,王渊、王冕、张中等大家还以墨代五色来画花鸟植物,“墨花墨禽”跃然纸上。

  当代水墨自上世纪80年代初伊始,在30余年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史中,“低调”的水墨从未缺席,但一直处于尴尬境地。即使被冠之“新水墨”、“实验水墨”,但也得不到以观念艺术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当代艺术圈的认可,更不被中国传统国画界接受。

  沉寂近三十年的中国当代水墨市场从2012年忽然热了起来。佳士得和苏富比两大拍卖公司几乎同时在纽约推出中国当代水墨的展览或展售会。2012年春拍,中国嘉德推出的“水墨新世界(8.79, -0.02, -0.23%)”专场,标志着当代水墨以整体姿态迈入艺术品市场。这个仅有53件拍品的专场,成交率为92.45%,成交额达到1377.44万元,其中谷文达、徐累、娄正纲、朱伟的4件拍品过百万元。北京保利也在2012年秋拍首次推出名为“中国当代水墨的中坚力量”的夜场拍卖,49件上拍作品成交44件,成交总额高达3386万元。2013年,当代水墨已经成为各大拍卖行力推的品类,而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也在力推当代水墨。

  当代水墨改变了“言水墨即传统”的格局,从以往当代与传统之间的窄缝中走出来,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对于当代水墨未来的价格走势,很多业内人士持乐观态度。当代水墨市场刚起步,鲜有大额资本的介入和恶意炒作;当代水墨作品整体价位偏低,真伪鉴定也相对简单,投资风险小;欧美国家和东南亚地区藏家的介入使当代水墨已具有一定的国外买家基础,具有国际盘的优势。

  中央美术学院龚继遂教授认为,近现代绘画在拍场上早已屡创天价,拍卖品的竞价普遍透支。古代艺术品受到市场的持续关注,但资源枯竭难以为继。当代艺术在2005年至2008年高潮之后一直盘整,经典作品已沉淀于个人或机构收藏。新的艺术明星和新的艺术风格尚未出现,难以形成市场共识。艺术市场的板块轮动,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当代水墨这块价值洼地。

  当代艺术的覆辙可鉴

  水墨取代油画,成为当代艺术新宠。但它的火速走红,也引来不少质疑。

  悲观者认为,按照艺术品市场规律,只有作品的学术水准得到充分认可,价格才会随之水涨船高。当代水墨的价格已走在学术界认证之前,将引发新一轮资本洗钱游戏。强势介入的资本与学术支撑短板形成极大反差,价格哄抬而上的结果只能是泥沙俱下。当代水墨难免要重蹈前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覆辙。

  “什么是当代水墨?”经历30余年的探索,当代水墨至今仍未确立个人或艺术群体相对完整的面貌。

  目前当代水墨市场已经呈现出虚假繁荣的苗头。多家画廊和机构推动相当数量的艺术家创作当代水墨,用大批量的展览密集轰炸出一个市场关注焦点,再选出销量不错的艺术家进行第二轮包装,一个市场关注度颇高的新人就呈现在藏家面前。业界认为,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作品只能走向高度模仿化和符号重叠化,精神内涵和艺术价值乏善可陈,艺术家本人及其作品的泡沫化不可避免。

  沪上一位画廊经理坦言,他年前曾参与筹备某知名当代水墨艺术家的画展。在探访艺术家工作室时,发现这位艺术家的产量几乎是一天一张,因为未来一年内的展览计划已经排满,根据当时作品的预订情况,不得不加快创作速度,甚至请了助手团队来进行流水线生产。

  受市场利益驱使,部分当代水墨艺术家的创作开始简单复制,水墨材料的特殊性也为其“偷工减料”提供了便利条件,尤其是写意画,画家仓促作画,大量留白、一蹴而就的作品相当多。策展人杨建国说:“以前要经过三矾九染才能完成的作品,有的艺术家用拟金纸反光一遍就出了效果。还有的艺术家用一些没有经过时间检验的新材料如分散剂、洗洁精、洗衣粉等代替传统中国画使用的植物胶、动物胶等材料,虽然使用方便,效果也不错,但从长远看,有些材料对作品的持久收藏还是有影响的。”

  除了偷工减料和简单复制外,盲目跟风创作的情况也大量存在。一些易于市场接受的符号,如窗帘、马、假山石以及灰暗背景下的没骨人物等被频频复制。这些具象雷同的作品满足了无力得到顶级大师作品而寻找替代品的藏家的需要,但随着收藏者对水墨艺术的认识和品鉴力不断加深,这些复制作品的价格泡沫终会破灭。

  艺术家长期自己经营作品也是中国水墨市场由来已久的问题。据业内人士贾廷峰介绍,“很多专业的水墨艺术家没有找代理机构经营作品,自己盲目定价,还和其他艺术家相互攀比着给自己涨价。此外,有些艺术家碍于面子或因为其他原因主动向人送画,这些没有买入成本的作品一旦流入市场,整个打乱了这位艺术家原有的市场价格体系。”

  对于当代水墨的泡沫化倾向,业内资深人士林松表示,“当代水墨拍卖公司在做,画廊也在做,但是不要把它变成一个资本投机的工具,不要形成二、三线艺术家透支未来形成泡沫。这种负面倾向来自两方面:一则市场是逐利的,会快速地拔高这个板块,此时艺术家的心态要放平衡,不要太往前。二则,当代水墨年轻艺术家中许多人很有才华,但是他们的很多创作理念和创作水平现在还没有达到他们最好的状态,但价格却已经不低。当其作品的价格与本身价值背离时,早晚会遭到市场的报复。”

新闻来源于新华网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