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追忆似水年华》——北京艺融2013秋拍法国名家静物作品选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摘要:年华似水,流逝无边。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用呢喃梦语在《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的小说中纪录了一段关于他心爱之人的回忆。其中的欢快,悲伤,惆怅和无奈,融合了作家的所闻所思和所感,与其说是纪录了一段回忆,倒不如说纪录了一段混合了作家回忆和想象的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何尝不是呢?记忆不是单纯的…

  年华似水,流逝无边。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用呢喃梦语在《追忆似水年华》这部宏大的小说中纪录了一段关于他心爱之人的回忆。其中的欢快,悲伤,惆怅和无奈,融合了作家的所闻所思和所感,与其说是纪录了一段回忆,倒不如说纪录了一段混合了作家回忆和想象的自我认知的过程。其实,我们每一个人的记忆何尝不是呢?记忆不是单纯的过去,它是某种情怀的化身,安放着曾经的渴望。追忆似水年华,是寻找深埋的记忆,追随远去的情怀……

  继春拍的法国优秀风景绘画专题广受好评之后,秋拍将呈现给大家一组迷人的法国名家静物作品。大家一定会被其令人惊叹的技巧和深邃内敛的气质深深吸引。



  就让我们以这件创作于1890年象征着巴黎美好年代梦幻般生活的《追忆似水年华》掀开此次艺术之旅的序幕。

  艺术家布吕奈尔是法国19世纪跨20世纪的写实主义大师之一。他1852年生于巴黎,以静物画和动物画著称。尤其是对猫入木三分的描绘,使得他的作品被制作成为邮票发行。他的风格是学院派和印象派的精妙结合。1879年起,年仅27岁的布吕奈尔成为“法国艺术家协会”成员,开始参加由协会举办的画展,首幅参展的作品为《静物苹果与葡萄》。此后直至1909年,协会的展出中都能看到他的作品。1907年,他成为协会的合作会员。水果静物画是布吕奈尔创作的一大特色,他尤其能通过对色彩和光感的完好把握,来游刃有余地把各种材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反差对比描绘得十分形象逼真,如水果表面的柔润光泽,以及柳条篮或是彩陶等盛器的独特质地等。此外,布吕奈尔也很善于描绘铜罐类盛器的质地和光泽。他在这方面的技艺常常被作为范例提及。这件《追忆似水年华》犹如一首述说人生的诗歌,细腻、华丽。如此大尺幅的静物油画比较少见,也体现了画家宏大的意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3月,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主办,朱青生教授主持的“法国经典艺术赏析暨欧洲经典艺术研讨会”上,这件作品作为欧洲经典作品的范例被重点讲析,受到中央美院赵力教授和清华美院张敢教授的高度评价。作为本专题最着重推荐的作品,在后续篇章里面我们会对这件作品进行非常深入的探讨。



  来自拿破仑故乡科西嘉岛的法国画家阿古斯第尼1914年出生于巴黎。还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当学生的时候,他就显示出了他在印象派技法方面的非凡才华。作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色彩画家,他一直钟情于描绘巴黎、克勒兹地区或是南部地区,一心致力于创建一个安宁幸福的世界,不被二十世纪纷纷扰扰的各家艺术学派所左右。他与“诗意写实主义运动”的画家们交往甚密,包括莫里斯•布里昂肖(Maurice BRIANCHON)和罗兰•奥杜(Roland OUDOT)等。他不停地思考,试图远离动荡生活的俗世烦恼,只留下敏锐的感觉。他利用光影和色彩的律动,来展现钟情的主题:吉维尼小镇的田野和花园,普罗旺斯的葡萄园,海港,沙滩,静物。他生前在巴黎举办过大量画展。丽春花、水景、熏衣草田野、春天的田野、花束等题材的作品,都令他身处当代印象派佼佼者之列。这件动人心弦的《雕刻时光》是一部被凝固了的时光,黄黄暖暖的色调让我们想起甜蜜的温馨。黄色的桌子和淡黄的背景相呼应,瓶中红黄相间的鲜花和瓶身上的红黄印花相呼应,整个画面圆满温和,犹如纪念一段美好的恋情,回忆起来总是眷恋,意犹未尽,蜜般的甜美。1998年艺术家的继承人出版了艺术家作品全集,这件作品被收录在内。

  阿梅格里奥的《流浪者之歌》激起我们心底对吉卜赛人自由的向往。艺术家1897年10月4日生于意大利的圣雷默。在蔚蓝海岸一带度过的无虑童年让他对地中海地区的光色变化有着一种天生的敏锐。他先是在法国南部开始绘画学习,当时的创作题材多为法国南部风景。1938年,阿梅格里奥北上来到那个年代的世界艺术中心——巴黎蒙玛特高地,继续他的艺术追求。蒙玛特艺术区成了他后来一生的主要居住地,那里也是他艺术成长的摇篮。他在蒙玛特高地的克鲁泽尔街23号(23, rue Clauzel)建了画室。虽然阿梅格里奥自称是一个自学成材的画家,但其实,他的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他与当时许多著名艺术家的交往,以及随之结下的深厚情谊。他在巴黎结识了很多先锋艺术家,包括毕加索、立体派画家雅克•维永(Jacques Villon)、让-保罗•弗朗索瓦•加尔(Jean Paul Francois Galle)、凡•东根(Van Dongen),还有未来派画家塞弗里尼(Severini)等。这些都是后印象派,抽象画派和未来派等新兴艺术运动的代表画家。阿梅格里奥成为法国艺术家协会会员后,定期参加协会的展出。1938年的国际艺术博览会上,他以作品《鲁昂圣母院》赢得观众的喝彩,获得了他平生的第一次荣耀,自此奠定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法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马塞尔•齐斯托(Marcel Guicheteau)这样评价阿梅格里奥:“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总是充满了一种梦幻般的意境。他笔下和谐的构图,柔和的色彩,细腻的笔触,都令他成为一位画家中的诗人。”法国贝内兹特艺术家辞典(The Benezit Dictionary of Artists, pp.266)中收录了阿梅格里奥的简介、两种常用签名等信息。1969年10月29日,在他离世的前一年,巴黎著名的坎帕塞雷斯画廊(Galerie Cambacérès)为他举办了一场回顾展。梅里奥•阿梅格里奥的作品被世界各地的公共及私人藏家收藏。在法国艺术市场,他那些采用印象派传统技法、在自然露天条件下完成的油画作品持续受到青睐。


  《戏耍》是一件典型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作品,来自一座比利时城堡的收藏。

  在欧洲的“美好年代”,贵族阶层发展了一种新的家庭生活艺术。一方面,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再次成为家庭的核心,另一方面,家庭中出现了陪伴孩子们玩耍的宠物——猫和狗。于是,画家们也开始以家庭为主题,孩子和宠物渐渐成为画家们笔下偏爱的绘画主体。本件作品是比利时画派画家贝尔维赫的佳作,通过宠物来表现儿童情趣。画中的小狗就像是家中的长子,而三只可爱的小猫可以看作是他的三个妹妹。精心设想的画面场景让人感受到温馨、轻松而诙谐的气氛。画家的笔触细腻,小猫小狗的皮毛有着毛茸茸的质感,表现得栩栩如生,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抚摸它们。这件温暖的作品几乎是美好生活的象征,我们期待着某个藏家像宠爱自己的小狗小猫一样宠爱它。




  艾米丽娜•德拉克罗瓦是幼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用一种近乎原始的创作方法为自己的作品带来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颜料好像是直接挤堆在画面上,浓厚、凹凸不平,让作品充满立体的雕塑感。颜色是几乎没有经过混和的原色,运用得单纯彻底。她的风格返璞归真,是从心底直接流出的质朴,不加任何卖弄技巧的雕琢。就好像天真无邪的童年,干净简单,没有掺杂任何世故圆滑。《马蹄莲》从视觉上给观者强烈的浮雕感。有趣的是,我们所有人都希望得到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却钟情于德拉克罗瓦的作品。他经常到艺术家位于法国南部的画室造访并收藏了不少她的作品。无独有偶,鼎鼎大名的克拉克• 盖博也是收藏她作品的众多名人之一。



这个专题中还有一件大尺幅的作品,那就是来自艺术家雷米•赫托的《悠闲时光》。但与前面我们介绍过的布吕奈尔的《追忆似水年华》相比,更多的是轻松,没有束缚。画面背景以浅色调为主,相对淡雅,物体却填充了较鲜艳的颜色。构图偏于抽象,艺术家虽然用物体前后叠加的方式表现了画面纵深感,但是他又削减了透视法的存在,所有的物体好像是悬浮在同一个平面上。同时,每个物体的造型都故意几何化,它们更像一个个符号。和其他的作品相比,赫托的静物画是抽象的遐想,天马行空,是抛开现实的规矩,随心所欲地异想天开。 艺术家毕业于法国国家装饰艺术学院,他毕生尝试以不同技法进行创作。这件作品具有湿壁画的效果,令人过目难忘。试想一下,在客厅的舒适沙发上捧着一杯香浓的咖啡欣赏对面墙上的这件作品会是怎样的感觉……


  

  在介绍这件《静思》之前,我们得先说说艺术家马克莱。这位曾被认为是蒙马特高地的传奇人物一生坎坷,但是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依然没有忘记艺术,没有忘记用亮丽的色彩描绘他对生活的热切向往。他生前的好友郁特里罗曾说马克莱是蒙马特最后的艺术家。这件《静思》就是艺术家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他用明亮的色彩带给我们欢快的心情。作品构图并不复杂,桌上的物体没有占据大面积的画面空间,但感觉离我们非常近,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捕捉到的画面。前景的三个水果用鲜艳的颜色夺人眼球。左上角的那抹红色看似和绿色的背景毫不相干,但它和水果的红色前后呼应,平衡了画面。中间瓷瓶的造型略显圆浑壮硕,从远处看,它成了画面的主角,不仅占据中心位置,而且用蓝色的冷色调与整个环境形成了鲜明却不突兀的对比。如果不加思考的话,《静思》简直就是是悠闲生活的一个点缀,一个小品,镜子一样反射了我们内心雅致的情调;而它却是一颗饱受蹂躏摧残的灵魂献给人类的精神佳酿!当我们纪念马克莱时,我们内心满怀怜悯和敬重。




  本专题里最具力量感的作品当属普希京的《烙印》。用色厚重,笔触强烈,棕黑与暗红统领了画面。每个物体的轮廓被黑色粗壮的线条再次强调。黑色是神秘的颜色、象征的颜色,它将光线吸收,捉摸不定,神秘莫测,又暗藏了强烈的爆发力。这也是为什么画中的叶子看起来会像种子一样,粗旷,结实,孕育了即将爆发的生命力。 艺术创作的结果总是与过程密切相关,总是与艺术家的生活和经历密切相关。要是你知道他曾从战俘营逃脱并徒步跨越波兰回到家乡,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作品里面能够蕴涵如此饱满的力量。他的静物画,用的是表现主义手法。每样物体都圈上黑色,凸现在画面上,非常醒目。包含了日耳曼与法兰西两个民族的特色,具有不同一般的表现力。这或许与毕加索也有一定关系——他们俩曾在瓦洛里斯共同创作了七个月。总之这是一件不同凡响、不太常见的作品。



  米罗 • 沃基奇,是一位南斯拉夫裔的法国艺术家。他脸庞上如刀刻般的硬朗线条让人过目难忘。他在二战之后来到法国,开始了以表现主义风格为主的绘画创作。他的作品蕴含着一股波西米亚式的张力和激情,刚劲有力的线条,诗意般的画面,诠释了战后五六十年代巴黎的种种风情。艺术家最终定居在蔚蓝海岸,那里的风景也成了艺术家所钟情的入画主题。沃基奇在九十年代成为“捍卫造型艺术”协会主席,他也是著名法国艺术家汉斯• 哈同、雕塑家恺撒和著名雕塑家阿曼等人的好友。来看他这件《蓝色的烂漫》,给人紧张、激烈的印象。画家把红、黄、蓝三种绘画中的原色全部运用到一起。与其说画家用色彩描绘了一张花朵的图案,倒不如说画家通过描绘花朵进行了一场大胆的色彩游戏。颜色的对比浓烈刺激,就像冰与火的对峙。画家用笔也是棱角分明,每一笔都像是锋利尖刻的碎片,特别是蓝色的背景,如同一片片破碎的玻璃。这是否是一段伤心决绝的感情表白?曾经浓郁猛烈,爱憎分明,最后只留下“安得与君相决绝,免叫生死作相思”的心碎。纸上的油彩散发出幽蓝的金属光泽,指引我们去寻找最终的答案。

  供稿:艺融拍卖 西画部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Philippe CINQUINI 法国夏尔•戴高乐大学 艺术史博士

  朱萃 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 艺术史硕士

  肖洁 法国布莱兹•帕斯卡勒大学 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硕士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