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画作伪乱局调查之二:当代字画定价的多轨制


    “一个艺术家(国画)从来不用担心自己无法生存,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画作在市场上的接受度如何,因为今天你不买,明天他买,反正是全国那么多藏家,不管是哪个画家都可以生存”,一位常年做当代字画经营的画廊主对雅昌艺术网记者说,“因为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是无所谓的,他有自己的工资,而且现在画家的条件太好了,卖几张画该有的就都有了”。

 在我们深究这些艺术家对自己润格的自信从何而来的时候,我们发现润格的制定并不是传统的方式,当下参杂了太多的因素,作为主体的艺术家通常会有盲目加价的行为,画廊则相对会合理的参考所有因素进行价格制定,拍卖行则是即兴的发挥,行家之间的交易则更多的是朋友价格,那对于画家而言,他们的润格标准从何而来呢?

 谁给了他们制定润格的权利?

 在刚刚结束的美术类院校的毕业展上,记者见到了今年毕业于某重点院校的国画系博士生,记者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和国内的著名拍卖行在商谈作品上拍的事情,在底价的制定上,他和拍卖业务人员有了不同的标准,他给自己定价的标准是一平尺5000元,博士毕业的他助攻的是工笔花鸟,对于这样的定价标准,他并不是随口说出的,而是和同届的毕业生相比较,因为同届毕业的同学的作品,在毕业展览时就已经被这样的价格订购出去了。拍卖行的业务人员则认为,这样的毕业生的作品并没有在市场中出现过,单纯作品很难估量出市场的接受度,他们则认为这张总大小5平尺左右的作品,应该定以10000万元底价,甚至是无底价。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以15000元的底价签订了委托合同。

  在随后和这位博士生交谈的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他其实早已经有了在市场中卖画杀价的经历,其实早在他硕士期间,就已经在国内的一些艺术电商中有过交易,只不过当时的作品更多的是习作,也常常是以5000左右一张画就卖出了,当记者问及他怎么去定价时,他的答案让人诧异,“没什么标准啊,碰到自己特别好的作品,就定的高高的,出去露露风头就好了,有些平常的习作就随手拿给他们(在线交易)了,一般都是无底价之类的拍卖”。

 如果说没有一定市场基础的新人价格制定的参考意义不大,那么以美协在职的画家的价格来讲,这种制定的标准就更是让人摸不着头绪。“我是某某学校的教授,他也是教授,但是我是在美协有任职的,而且我的职位比较高,我必须要到这个价格,这种畸形的心态也是当下的怪状,反正是有工资的,卖不卖的出去都没关系的,市场这块试金石对他们来讲就是不存在的”上文的画廊主对记者说,同时他也坦言,的确这些身份上的差异性会对画家的价格产生影响,在经营画廊的过程中,他尤其的关注这些人的动态,常常能敏锐的从一次工作调动中发现端倪,这虽然是畸形的状态,但却是当下最真实的写照。以国内的某位美术系统在职领导为例,在他没有上升职位的时候,其作品也就50000一平尺,工作调动之后的一个月之后,通过一次展览,就昭告了天下,自己画作的润格已经涨到了100000一平尺,这种怪象不得不让人咂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