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戏剧女演员经历,昔日舞台上的倩影

      因河而兴盛因海而发展的津城,有与生俱来的宽容与豁达。正因为如此,以往许多在其他城市与地区不能存留站脚的艺术种类与表演形式,在津沽大地可以生存繁衍,形成气候做出规模,并留下一段段佳话……

      男女同台表演,如今人们习以为常。但一百多年前,能够在舞台上看到女演员的地方,若大中国只有天津。虽然宋、元、明及清初时的戏曲,一直是男女合作表演的,但到了康熙十年,朝廷开始禁止女演员登台,不执行的地方严惩不贷。一时间,中国大江南北的舞台,清一色变成了“光棍儿”戏。除了不许女性登台外,朝廷还只推崇昆曲,从而又导致了“光棍儿”只能唱昆曲的局面。

      津城衙门虽然不敢违抗朝廷禁令,但却挡不住民众的喜闻乐见,尤其是那些云集津门的各地商贾巨富,不满足也不满意这道禁令,于是千方百计让女演员重新回到舞台。也许天遂人愿,此时在北京大受打击的秦腔艺人,被迫流入直隶(今河北)地区,为生存他们将秦腔与当地民间艺人合作,很快衍化出一个新的剧种——河北梆子。河北梆子唱腔洪亮、高亢,表演生动、逼真,很受百姓喜爱,尤其是有女演员参与,自然观众更多。带着成熟的剧目和优秀演员,一个个戏班走进津门,精明的班主们知道,京津两地虽相距不远,但天津人性情随和且爱戏懂戏,天津戏院开明又有主见。特别是天津开埠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市井百姓的审美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一切对演艺界来说,津城有全国鲜见的宽松环境。就这样,有努力想演的,有积极想看的,而衙门又睁一眼闭一眼,于是津城舞台上的女演员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

      梆子女艺人最早在津城登台确凿无疑,但初现于何时?截至目前没见文献记载。上海著名戏剧研究家张古愚先生多年前考证:“1867年,上海宝善街南靖远街北横街,由英籍粤商罗逸卿投资,开一新戏场,取名“满庭芳”,由天津邀来梆子班,演员全是女青年。由于天津女艺人唱做极其火炽,上海先于“满庭芳”两年开张的另一家戏馆一桂轩,竟因此而一蹶不振。”由此可知,天津的河北梆子女艺人至少早在140多年前,已带着成熟完整的剧目进入上海,是津沽大地培养造就了她们。

      1870年以后,天津出现了“宁家坤班”、“宝来坤班”等专门培养女演员的科班,在全国首开女子戏曲科班先河。这两所科班培养的女演员,不但唱得好,而且武艺功底颇深,唱念做打样样精通。当年的名演员诸如宁小楼、小兰英,均出自“宁家坤班”。小兰英1890年前后即在天津各戏园与杨小楼合演《连环套》,与李吉瑞合演《巴骆合》,与盖叫天合演《八蜡庙》等戏。

      当然,女艺人在津重新登台,也曾遭到封建势力的限制和舆论的歧视,1896年5月19日《直报》载:“地方当局已令津埠各茶园禁止女角登台演出。因阖郡会馆犯禁,天津县令率兵役到馆查拿女演员,未获,遂令3日内将女角尽数解递归案。”但是,官府禁归禁,老板和艺人皆不以为然,女角照演不误。而且越演声势越大,越演前来学戏的女孩儿越多,以至于多到不得不走出津城,另辟蹊径。据1912年成书的《沈阳菊史》记载,清光绪末年,在奉天(今沈阳)作艺的近百名河北梆子女演员,十之八九源出天津。1920年9月12日上海《申报》所刊“女伶之发达”一文也说:“女伶繁衍,盛于津沽。始有男女合演,莫不由津沽输入之文明耳。”

      天津有了河北梆子戏剧女演员上台的先例,为后来京剧有女演员奠定了基础,那时京剧中的女演员,基本上都是由河北梆子转工、或借鉴来的。当年的名演员诸如宁小楼、小兰英,均出自“宁家坤班”。小兰英1890年前后即在天津各戏园与杨小楼合演《连环套》,与李吉瑞合演《巴骆合》,与盖叫天合演《八蜡庙》等戏。除此之外,曹桂芬、王克琴、小菊处、赵紫云、小爱茹等杰出的梆子女演员,改工京剧后都成了京剧班的台柱。京剧戏台上第一位扮演丑角的女演员宋凤云,也是在天津唱梆子出身。



2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