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文化遗产日":山东快书大展演声震泉城

 

掌声、笑声、喝彩声伴着清脆的鸳鸯板声昨晚在古色古香的大观园茗曲阁内此起彼伏——— 为庆贺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一场由省艺术研究所、省曲艺家协会、中华山东快书研究会、济南市曲艺家协会、济南时报联合主办,省“非遗”研究中心、济南市曲艺团承办的令观众回味无穷的山东快书大展演在这里激情上演。

  举办“展演” 成为传统

        济南时报的老读者都会记得,近年来,每到“文化遗产日”,济南时报和山东省艺术研究所等单位总会联袂推出一场高水平的“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前年举办的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曲艺精品展演”;去年举办的“老树新花”———山东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成果展演更是引起轰动,来自全省多个濒临失传的曲艺曲种的几位唯一传承人几十年来首次汇聚泉城,向人们展示了这些“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和自己的独门绝技,让人至今难忘。

  杨派快书 特色不少

        昨晚的展演主要是由杨派山东快书三代传人同台演绎的,现场观众不仅充分领略了杨派山东快书的独特魅力,还见证了他们喜收新徒的仪式。

        省“非遗”研究中心主任郭学东介绍,平时大家经常听到的孙镇业老师表演的是高派山东快书,许多人对杨派快书可能还不是太熟悉。杨派山东快书是由原济南市曲艺团团长杨立德先生开创的,以唱为主,追求流畅、质朴、自然的总体艺术风格,整个演出始终保持着语言、动作连贯流畅的特点,在表演上不事雕琢,力求亲切自然。杨派快书强调幽默感,使用的“包袱”让人琢磨着笑的比较多,引起哄堂大笑的时候少。再就是演唱过程中演员的动作要精心设计,决不能靠奇怪的动作或面部肌肉乱动来取悦观众。

        杨派山东快书的第三代传人罗广兴介绍:“杨派的打板很有功夫,别的流派打板是‘铛哩各铛’,而我们杨派打出来的是‘□地各铛,□地各铛’,这样伴奏赶劲,也有难度,很有自己的特点。”罗先生说,杨派山东快书追求“板稳口俏”的演唱风格,概括起来就是“喷口脆,发音准,咬字清,行腔俏”的十二字诀。

  传统艺术 奇葩绽放

        在活动过程中,杨派二代弟子山东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绍清,开门收徒6名,三代弟子罗广兴收徒4名,使得杨派山东快书形成了老中青少四代梯队,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曾经一度门庭冷落的杨派山东快书出现今天这种根繁叶茂的场面,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作为国家“非遗”项目山东快书保护责任单位,山东省艺术研究所为我省这一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付出的巨大努力。

        省艺术研究所所长孟令河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所启动了山东传统曲艺保护工程,利用所艺术研究的人才优势和较为先进的技术设备,抢救挖掘音像资料。目前已为数十位老艺人录制了几百小时的音像资料。其中包括于派山东快书《全本武松传》(五十回)及杨派传人高绍清、罗广兴、王晓良、苏俊杰等人的代表作等。还参与了《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课题项目。还先后与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合作制作了山东大鼓、山东快书、晨光茶社、书山曲海等专题节目,以宣传、普及和传承山东的“非遗”项目。

  三代同堂 枝繁叶茂

        演出开始前半个小时,剧场内基本已经是座无虚席,杨派山东快书三代同堂,为到场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演出。

        演出过程中,由杨派二三代八名弟子联袂的《武松赶会》最具气势。杨派第三代传人罗广兴在八人中最后一个出场时得到了观众最热烈的掌声。在杨派三代传人中,现场最小的演员是未满8岁的冉志豪,他现场表演的快书小段《怕》充满童真童趣,他还幸运地与齐鲁电视台《新聊斋》栏目的主持人王帆等五人被杨派第二代传承人高绍清收入门下,已有80多个徒弟的高绍清送给新徒弟们一人一副刻有“艺德”二字的鸳鸯板,并嘱咐他们要先学好做人好好练基本功才能达到德艺双馨;高绍清还在最后做了压轴演出,表演了山东快书《石家庄》。另外,另一国家级“非遗”项目山东琴书的传承人姚忠贤和弟子杨珀,相声名家李洋、朱海棠,单弦名家闫磊等也在现场进行了助兴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