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上一篇 | 下一篇

卧牛河畔墨香飘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卧牛河,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这个方圆数百里的镇子里,居住的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们耕田劳作,谈吐中却流露着浓浓的书卷气。就是这样一个群体打造了“书画之乡”的品牌。
     卧牛河人早年是从辽宁庄河移民过来的,生活阅历和自然生态又赋予他们睿智和灵感,于是在几个资深文化人身体力行的影响下,傍河而居的乡间小镇悄然兴起了书画热。原卧牛河政府镇长、现书画协会会长的石连泉就是当地书画艺术的创始人之一,他写一手好字,繁忙政务之余笔耕不辍,他创作的2900字小行书《唐诗50首》,行书联“梅花带血飞琴上,柳色和盐入酒中”两次摘取全国大奖,他带动了一批人习字作画,并乐此不疲,作为镇里文化艺术“掌门人”的石连泉如今已退休,他退而不休依然活跃在家乡指导书画,每周还为学校的孩子们上15个小时书法课,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呵呵的说:“这不重要,我欣慰的是乡土书画有了传承,娃娃们学习劲头这么高,我高兴啊”。忆起当年背着字画闯大城市的经历老石仍记忆犹新:那是1990年,他和几个农民书画作者在专家的推荐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首府呼和浩特参加一个大型书画展览,初登艺术殿堂却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金碧辉煌的展厅,内蒙书协主席耶拉欣然题了“乡情”两个遒劲的大字,国内各大媒体也报道了别具一格的卧牛河农民书画,从此,人们知道了名不见经传的卧牛河,了解了农民书画,接着,引来众多的艺术家到卧牛河采风。中国著名书法家康庄、康新民、王乃欣等先后来此会见指导农民作者,给他们以莫大的鼓励和信心,一位文化厅的领导看到颇有造诣的书画作品后喜不自胜,赋诗一首:卧牛河边玉苏多,秀水青山孕诗歌,木缘作笔河当墨,书画飞出新敕勒。
     为挖掘本乡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其成为文化产业,镇上先后建成了艺术展厅,剪纸培训中心,现母女同台献艺,兄弟共勉泼墨已不足为奇,目前艺术队伍已壮大到2000人以上,富而思乐,崇尚艺术渐成农民的新追求。靠山村农家女都叶梅天资聪颖,擅长剪纸,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剪纸风格,靠一把剪刀闯市场、赚外汇,她的剪纸作品已达1000余件,其中《龙助奥运》被国家体育馆选中,现在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今年5月,第15届国际美术摄影赛在合肥举行,她的“百福百寿图”获金奖,惟妙惟肖的剪纸作品受到日本、德国、法国、新加坡友人和缅甸华侨的喜爱,有的外国客商在网络上看到都叶梅精妙绝伦的剪纸后惊诧不已,不惜重金慕名前来,并伸出大拇指夸赞都叶梅的剪纸是艺术宝贝。
     王家斌是当地的文化站长、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也是新人的伯乐,多年来他潜心钻研民俗文化和群众文化,小有成就,他的作品也多次在国家、区、市级获奖,作为文化领军人物他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培养新秀上,对未来的本土文化发展他充满信心。
     土生土长的青年农民丛凯多才多艺,尤擅绘画、石刻、书法、根雕,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书法报》等高端刊物上刊登,名气也越来越大,纯朴的他依然一边潜心研习,一边经营文化产业,收入不菲的石刻。牌匾生意让当年并不富裕的小伙子有了经济基础,他买下了260多平米的门市楼,准备在扩大产业范围,同时展出个人多年积攒无处存放的根雕作品。
     走进卧牛河,迎面而来的是清新的书墨香,商家规范的各式牌匾蒙汉书写、整齐划一,饭店里随处可见人物肖像、花鸟虫鱼剪纸——民俗文化在自娱自乐、自我满足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启迪了心智,提升了形象,理顺了人际关系。超前智慧的卧牛河人利用文化资源搞活了艺术产业,成为闻名遐迩的书画之乡,愿这棵艺术之树常绿常青。
周点击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