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梅里雪山中日联合登山队笑农大本营的历史纪录!!!作者:于良璞(中国登山协会)

上一篇 / 下一篇  2020-06-05 06:56:05



                                                   
来自梅里雪山笑农大本营的历史纪录----------作者:于良璞(2015-03-31 13:08:31小松潘发表于央视网)

原题:<<梅里雪山(卡瓦格博)两场山难的反思>>作者:于良璞一一一一一一一一1991年1月4日,中日双方共17名登山队员永远地留在了梅里雪山...... 1991年1月5日下午中国登山协会接到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大本营报告,“在梅里雪山三号营地待机的十七名中日队员与大本营失去联络。”4日早8时大本营和三号营地正常联络,三号营地无回音。从9时开始大本营不断呼叫三号营地,11时从德钦方向向三号营地呼叫均没有回音,大本营估计报话机坏了的可能几乎没有,因十七名队员人手一台报话机不可能全坏。他们认为三号发生了意外情况,最大可能是突发冰雪崩,请北京中国登山协会给予支援。 5日凌晨零时22分京都大学山岳会在岩坪五郎家召开紧急会议通报了情况“1月3 日得到消息,为准备1月4日、5日突击登顶,日本全体队员(注:十一名队员)及6名中国队员在C3待机。当天晚10时半BC与C3最后一次通话联络,之后BC和C3之间的联络中断,BC和德钦之间可以联络,但与C3营地每人有一部报话机。BC已向北京求援。” 1月5日上午中国登山协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做出了三条决定,一、请求空军的直升飞机辟航线,无地面导航和补给,直升飞机不能飞,救援队只能从地面进入山区。6日,中国登山协会救援队一行6人,从北京乘机到昆明,当天下午1 时从昆明乘车出发去梅里雪山,9日晚到达梅里雪山大本营、12 日西藏登山队救援队从拉萨出发、16日到达大本营。 
   
  1991年1月初的梅里雪山一反常态,每天阴云笼罩,大雪纷飞,救援队冒着冰雪崩的危险在深达1-3米的深雪中艰难地登达5300米的2号营地。为了救援十七名中日伙伴,他们置自身的安危而不顾,尽管如此最终他们也未能到达出事的三号营地。空军派出的高空侦察机几次飞临梅里雪山,拍摄了三号地位置的照片。从照片上显示一片新雪堆积的痕迹,根据照片上冰层的面积来计算分析,有近30万吨的冰雪从山体上崩落覆盖了3号营地。1月23日,距大本与三号营地中断联络后20天,梅里雪山仍然飘着鹅毛大雪,中日双方只好痛苦地向新闻界宣布终止救援和取证工作,并对1月3日十七名中日队员失踪的事故做了初步判断,“1月3日和1月4日间3 号营地上方发生特大规模的冰雪崩,将三号地全部掩埋,十七名中日队员遇难。” 1998年8月8日,中、日联合调查小组在明永冰川3700-3800米,清理和搜索1991 年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部分遇难队员遗骸、遗物中发现,1、所能找到的十具遗骸都是在睡袋内;2、高山靴的内靴和外套都是分开的;3、找到的几部报话机都处于关闭状态。这证实了1991年救援队、搜索队的判断是正确的。 1991年中日联合登队十七名队员遇难的原因是确定了,但梅里雪山山难的悲剧毕竟太沉重了,他迫使人们必须重新思考,这么大的雪崩可能避免吗? 登山者都知道,如果在雪崩已发生时再想办法避免已为时过晚,况且当时正值深夜,C3营地的十七名队员均在帐篷中休息,已来不及采取措施。但突发性的大雪崩有其成因,事先还是要以预测和采取措施的。 
   
  梅里雪山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相交的顶端,是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通道,降水极为丰富,梅里雪山常年云遮雾罩、阴雨绵绵,形成了在世界上罕见的低纬度、高海拔、季风海洋性现代冰川。特点是补给大流动速度快冰川的舌部下伸到海拔1500米的原始森林中。由于降水量大,加之梅里雪山山体陡峭,冰崩、雪崩频繁,一年四季不断。1991年5 月中日搜索队统计一天内发生大小冰雪崩达80余次,而1990年中日梅里雪山联合登山队所选择的三号营地正是在受到雪崩威胁的地带。为什么要将营地选在这里?中日双方当时曾有过非常激烈的争执。日方为了向上攀登时节省体力,极力主张营地设在越靠近山脊越好;而中方则认为越靠近山脊危险性越大,主张营地远离有雪崩危险的山脊,双方几次互不相让的争执,结果决定双方各让一步取中间,中方把营地又向上推进了几百米,日方下移了几百米。如果当时中方坚持营地不动,那1月3日的大灾难就有可能避免,但因此次联合登山的一切费用都是由日方提供的。况且,在北京出发时,中国登山协会的领导向中方队员也有交待,攀登计划及方案主要听日方的,所以中方队员并无多少发言权,意见相佐时也总是日方说了算。其实对三号营地存在的潜在危险中日双方都是有共识的,在1990年2月中日联合侦察选定这条攀登路线时,就曾意识到在三条破碎的支山脊下建三号营地的危险。在侦察报告中就指出“设三号营地时要注意上方危险。”中方队员金俊喜就曾主张不能设正式营地只能设过渡营地,只放物资不住人。但中日双方队员并没有采纳这个正确的见解。不但设三号营地,而且做为全部登山物资、装备和人员集中的前进营地。12月20日在三号营地刚建不久,一场雪流几乎波及三号营地,在登山日志上是这样记载的:12月20日“梅里雪山第2第3支脊发生了雪崩,雪崩的尘雾覆盖了三号营地、雪崩的积物距三号营地约有200米。在这之间有一道大冰裂缝相隔,估计再大一点规模的雪崩也不会影响到三号营地的安全。” 中日双方没有把这次雪崩作为一种预测,反而起了一种麻痹的作用,认为三号营地是绝对安全的营地。中日双方12月28日第一次突击已登达5470米。距顶峰只有270 米高差时,天气突变,狂风夹上冰渣般的粒雪劈头盖脸横扫突击队,中日队员被迫下撤返回三号营地。6470米的高度极大地鼓舞了中日双方,认为胜利已在握,双方确定了1月4日、5 日突击顶峰的计划。为了迎接胜利,原来在大本营留守的日方联络官佐佐木哲男、医生清水久信,也按捺不住到达三号营地观战。成功的梦幻将所有的力量都吸引到了三号营地,一号、二号营地成了空营,从登山战术安排就违反了原则。 
   
  从1月1日开始雪山太子显露了他本性的另一面,三号地开始降雪,午后又从雪转为暴风雪。雪山太子发怒了,肆虐的暴风雪从1日刮到了3日仍无止的迹象。3日,三号营地又与大本营紧急磋商:将原计划的4月5日突击改为8日以后,但都没有做出撤离三号营地的决定,按登山的规定,一般情况下新雪下后三天不能上山行军,因这时极容易发生雪崩,3日那天暴风雪仍然不停,予计4日仍是暴风雪,即使5 日风雪停了8日也是无法突击顶峰的,况且3日三号地积雪已达1.2米,为防止帐篷被雪压垮,每隔2小时就要出帐篷清雪。 大本营也曾提醒三号营地的队员,可考虑撤回大本营休息几天再上山行军,但急切等待登顶的中日双方队员都不愿撤回大本营,怕消耗太多的体力,认为“现在要是下了山、无论谁都不愿再上来。” 中日双方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连续几天的暴风雪;三号营地上方三条支脊已积聚了成千上万吨的冰雪,尤如在登山者头上悬着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时最缺少的是一位登山经验丰富有决断力的指挥者,按登山常识,中日联合队员应有一名权威的总指挥在大本营指挥队伍。而当时的登山大本营只有中方的联络官和生病的队员金俊喜,送信的云南队员张俊和几名后勤人员、协作队员。中日双方的队长均在风雪包围中的三号地,他们又是当事者迷,只想保存体力突击顶峰,没有顾及潜在的危险。大本营虽然意识到了潜在的危险,但又没有指挥权。 

中日双方在组建联合队时就理下了灾难的种子,由于1989 年第一次联合攀登的失利,指挥经验丰富的中国登山总教练王振华被解除了队长职务。中国登山协会领导迎合了日本方面的意见,由一气象专家井上治郎和中国登山协会教练宋志义两个没有大型指挥经验的人担任了中日双方队长,在大本营破联合登山活动先例设立了联络官。联络官顾名思义只起协调作用。梅里雪山山难向活着的登山者提出了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的话,联合登山的组织形式就是事故的根本。 中国的登山运动从80年代初步入市场经济后,国家财政停止了一切拨款(包括事业经费),中国登山运动步履艰难地向前发展。众所周知一次登山活动要耗费几百万的资金,60、70年代中国的登山是靠国家登山协会自己筹集资金,在当今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筹集登山资金谈何容易,面对资金缺乏的窘迫,中国登山协会只能找出一个应急的政策,靠外国的资金,用联合登山,外方出资我们出人出力出山头来发展自己的事业,这个原则从确定的那一天就使中国的登山者处于一尴尬的境地。出资的外方总难免摆出一副大爷的嘴脸,总是要处在指挥一切的高位上。中方如果不是在某种程度上看人家的脸色忍气吞声的做出让步,山难可能不会发生,最起码也不会全军覆没了。一一一作者:于良璞(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

TAG:

 

评分:0

我来说两句

显示全部

:loveliness: :handshake :victory: :funk: :time: :kiss: :call: :hug: :lol :'( :Q :L ;P :$ :P :o :@ :D :( :)

日历

« 2024-05-03  
   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 

数据统计

  • 访问量: 29433
  • 日志数: 467
  • 图片数: 1
  • 建立时间: 2010-10-27
  • 更新时间: 2024-04-28

RSS订阅

Open Toolbar